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将举办“山东省第四届初中校长质量建设大会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交流现场会”

排名 2023-12-30 09:18:01 0

  山大辅仁学校位于济南市风景秀丽的牧牛山北麓,是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建设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成立于2012年9月,是济南市历下区委区政府建设首善之区、实现教育惠民的重点工程。学校占地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规划设置54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36个班级,初中部18个班级。

  为促进历下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历下区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协商,委托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对辅仁学校进行管理。山大辅仁学校与山大附中实行一体化管理,文化、制度一脉相承,师资统一调配。强强联合,实现了新校初建的“零磨合”,使学校得以高标准、高质量运行,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学校秉承“共享生命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的教育追求,践行“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育观,坚持“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的指导思想,以“聚焦课堂,深化课改,关注学生,成就发展”为抓手,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做有信仰的教育”的教育理想。为此,学校架构“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构建“智慧课堂”,关注学生人格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

  给学生一个喜欢来上学的理由,给家长一个满意的教育教学过程,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这就是辅仁学校的不懈追求。

  附件7

  共享生命成长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介绍

  课程分类: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和家长课程三部分。

  (一)多维度的学生课程

  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怎样让这多样化、个性化的生命展现属于自己的美丽?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聚焦课堂,深化课改,关注学生,成就发展”为抓手,立足于“人”的核心素养培养,追求“真实性学习”,建设起多维度的学生课程体系。

  山大附中的学生课程建设分为品德修养课程、艺术审美课程、生命健康课程、人文科学课程四大方向;每一个方向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个层次。从学生选课自由度来看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山大附中的课程在重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同时,学校又开发了德育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游学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大家讲堂、学生社团等体验活动课程,引领学生把目光从狭窄的教室里投向辽阔的生活世界。

  这些课程秉承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程设计原则,遵循“基于社会需要,适应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以期达到“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的目的。

  这些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实施过程中让他们学会选择、经历过程、发生真实的学习,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和审美情趣……

  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媒介的对话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是智慧的碰撞过程,是师生生命的共生过程。

  (二)完善的教师课程

  教师是学校课程的建设者与实施者,更是有效实施“做有信仰的教育”最有力的保障,因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教师课程包含通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人文素养研修课程。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的主题课程做到主题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与读书学习反思写作相结合、外出学习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实施完善教师的职后教育,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打造一支素质优异、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

  学校还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例如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题性阅读写作促进教师学习能力加强,教师成为课程建设者与实施者。

  (三)合力同行的家长课程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养心育德,养根育能”这一目标,除了学校教育,还必需重视家庭在育人上的重要作用,要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同行者。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又形成了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是:(1)解决家校教育价值冲突,改变家长重智轻德、片面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育人观和成才观,创建以“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育人观为特色的家校合作课程体系,实现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引领;(2)构建以专门性课程(家长学校课程)、渗透性课程(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为载体,以《家长手册》为教材的家校合作课程内容体系,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拓宽合作途径;(3)让家长深层次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并分担相应的责任,进而形成以健全的组织、共同的规则、互惠的效益为保障的运行机制。

  总之,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应该是学校的同行者,应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二、学生课程的特点

  这三类课程,学生课程是核心,教师课程和家长课程是为学生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学生课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性学习的发生:从问题开始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潜在力量,促使他们从内部获得自我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才能够成为真实性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质疑式学习的方略,其中,问题是学习的核心。

  质疑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的真实性学习,在课前,教师进行导案设计,录制微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同时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上合作交流释疑、解决共性问题,在质疑过程中中提升思考品位进一步解决个性问题,同时在个性超市练习中获得巩固。走进山大附中的课堂,你会发现孩子们善于结合自己的读书和思考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山大附中许多孩子都拥有的素养。

  (二)基于兴趣的选择:我的学习我做主

  生命的尊严体现在对于自我生命掌握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基本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个性选择的自由。为此,我们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依托,努力让课程具有更多的选择性,目的就是让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敞开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山大附中设置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科技创新类、学科拓展类、艺术修养类、生活实践类、运动拓展类等一百多门选修课,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发展的敬畏。除了选修课之外,基于“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发展特长”的理念,我们还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艺术与体育分层走班课程已经形成良性发展模式,理综的分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走进生命的深处——体验式学习

  体验,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生命需要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取信息获取成长的要素。在面对新知识之时,体验中的生命能够积极做出反应,认识、思考、接纳或者质疑;在新的环境下,体验性学习还可以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度触和理解。在体验中,人生的价值不断得到确证。

  我们倡导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践行。

  我们有“在行走中体验”课程。国际、国内游学,是走出去的体验,30公里远足以及自行车之旅,是靠实实在在的体力与毅力完成的双脚的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山大附中孩子的情怀。

  理综课,“倾听花开的声音”,是亲自动手的体验;文综课,搜集老照片、讲述家庭往事、采访家中的长者、整理家中的有历史印记的实物、写家史、编撰家谱,是一次“穿越历史”的体验。

  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和国家,得到了一种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让灵魂变得丰美——文化熏陶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情怀的润泽,让孩子们更多地关注小我之外更广大的世界。我们坚持这样的教学观:文化渗透,深度涵养心灵,师生共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

  比如语文组开展了古诗吟诵教学,同时通过三月文学社将语文教学的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创办三月杂志,开展三月诗会,共享传统文化节日,与学生一起行走济南、行走山东、行走中国。

  文化认同先从拥抱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开始。在这种熏陶教育之下,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沉淀下来,成为滋养其精神成长的养料。

  (五)责任与担当——生命成长的郑重宣言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懂得感恩与责任会使得他们的生命更为饱满和坚韧,只有当个体的精神不断完满的时候,他们才能与他人、社会、大自然等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成长、感恩与责任的德育活动课程。

  每年秋天,学校都会为初二的学生举行盛大的十四岁生日庆典,在响亮的宣誓中,他们触摸到责任的内涵;在红烛下的读信中,他们体会到了感恩的深情。14岁的成长意味深长。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 “泉城义工”、“爱泉护泉”、“义务植树”、“随父母工作一天体验活动”,让孩子跟随父母一天,体验父母的工作。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态度,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收获自我的成长。

  这三类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充分体现了学校全体师生对教育的理解,贯彻了“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的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活动中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流动过程,因此,教育是追寻生命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这就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一直在追求的“共享生命成长”的理想教育。

  附件8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